這幾天不經意亂轉台撥到了公視,看到了「再見!忠貞二村」。這部電視劇是在我當兵時上映的,在某次偶然的機會看到,恰巧是最後一集,當時覺得沒看到實在是殘念到了極點。

如今再看到這部戲,心中實在有感觸,我想我老爸應該也是。我們家是民國三十八年跟著來台灣的軍眷,從基隆港下船後,在台北住一陣子,就搬到高雄來了,住在機場旁的眷村─青島村。

叔叔說,過去眷村分得很細,眷村內只有外省人,只要有本省人進去就一定會被打,當然,外省人走出村子,就會被本省人追打。爸爸和叔叔伯伯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,無獨有偶的,和劇中情節相同。

家境不好的老爸,小時候只能靠著搬鋼筋賺幾塊錢過活,爺爺就和劇中的邵連長一樣,每天打牌,也常輸錢。不一樣的是,我爸爸小時候沒有媽媽,所以感受不到媽媽的母愛。爺爺也因為生活困苦,送走了最小的姑姑讓別人養;大伯因為家計,成為職業軍人,姑姑也一邊上課一邊和爸爸在市場做生意,這就是眷村小孩,獨立又自主。

我小時候,也住過一陣子眷村,眷村小孩很團結,總是一群一群的,我們總是玩在一起,然後很有禮貌,眷村長輩很多,都操外省口音,我們總是要一個個的問過好後,再繼續跳房子的遊戲,有時還會被一些操台語口音的小孩叫我們「外省囝仔」。現在,青島村也如劇中的忠貞二村一樣被拆了,變成了一棟棟的國宅,可是記憶還是在我腦海,始終揮之不去。這就是.......臺灣特有的「眷村文化」。

這眷村文化,是歷史洪流的的產物,不僅見證台灣半個世紀來的風風雨雨,在動盪不安的時代,軍眷們胼手胝足的打拼過活,發揮了堅忍不拔,屹立不搖的精神。雖然現在的老舊眷村大部份改建,眷村文化也逐漸在台灣這個多元文化中消失,眷村的竹籬笆已然拆除,但是精神永遠不死。

隨著眷村文化的消逝,臺灣才更應該團結,消弭掉本省人與外省人之間的歧異,因為那一道道的竹籬笆,早已消失,臺灣本土才能找到「新生」的意義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伊諾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